现在是2024年5月26日,星期六,晚上12点45分。

今天断断续续地在看朱圆老师的文章《论信托的性质与我国信托法的属性定位》,边看边做笔记,但是脑海中不断浮现看这篇文章的起因,故而记录如下。

(一)

2024年4月15日,在阅读一篇论文时,对其中的批注感到非常困惑,百思不得其解。于是打算联系作者,直接询问本人。在网上查询过后,才发现跟作者是校友,并且他目前是上海交大法学院的副教授,上交大法学院官网上有他的邮箱地址。于是就发了邮件,简单说明了来意和问题。

邮件是在晚上9点58分发送的。

出人意料的是,邮件发送出去不到半小时,徐老师就打电话来。

徐老师解释说这篇文章是他十多年前写的,具体细节他也记不清了。但他本人确实认识托马斯教授,托马斯教授来中国,他通常也都会去和他见面,一起参与学术活动。而且因为种种原因,目前信托法也不是徐老师的研究方向。

但是,徐老师在电话里说,福州大学法学院的朱圆老师,也是研究信托法的,写过一篇关于信托的性质的文章,可以去看一下。

这就是我阅读《论信托的性质与我国信托法的属性定位》的直接原因。

说来惭愧,之前从来不知道朱圆老师,当时也不知道「ZhuYuan」是哪两个汉字。在挂掉电话后,经过检索,就找到了这篇文章。

(二)

某种程度上,大学扩招其实是大水漫灌。

我本人也是大学扩招的受益者,算是吃了时代的红利。但是我从来都不觉得学历有高低之分,一直也都不会强调自己的学历背景之类的。一些朋友也是专科、专升本之类的学历背景,但并不妨碍我们的关系很好。

大学时的经历,更是让我对研究生没多少好印象。

本科时有一次去旁听好友的课业展示,我记得朋友做的展示是关于共享单车的,结论是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不会成功。但是在她们做完展示之后,她们学院的研究生学姐在点评时,说了句“本科生能做到这样就很好了”之类的,言语中透着一股傲慢。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我点着了。

单纯从结果来看,朋友的结论是对的,也算是对那个研究生学姐的超时空反击。

我对拉帮结派的做法也很深恶痛绝。本科生大家都没有直接的导师,平常嘻嘻哈哈地去上课。关系铁不铁,纯看兴趣爱好能不能撞上。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不一样,有直系导师,有关系更近的同门学长学姐、学弟学妹。还会看到很多导师逢年过节搞「师门聚会」。

但是,这一次,我也因为校友关系,得到了特别的关照。徐老师在电话中也坦言,他看到我也是厦大法学院,是校友,才跟我联系。如果是一般人发邮件,他可能就不理了。

这也让我开始反思,过去的想法是不是太狭隘了?

关于作者

Joey Zhang,译者/法学学士,持有中国法律职业资格,长期从事法律翻译及商业翻译,个人最新简历可点击此处查阅。也可以通过以下平台联系我:LinkedIn豆瓣知乎小红书

博客地址:Joey's Blog